当初iPhone4 采用3.5英寸,960×640的分辨率,解析度达到326ppi (像素/英寸),被称为“视网膜屏”。言下之意,此解析度达到了人眼的分辨极限(视网膜识别能力),因此解析度达到了人眼可识别的最高水平
那么,究竟什么事视网膜屏呢?
根据人眼的图像分辨能力,极限情况下,大致可以识别每度视角内60个周期的明暗变化条纹(一般办公室照明条件)[1]。也就是说,像素大小应该在观察距离下不大于1/(2*60)度视角,这样就达到了视网膜的极限。
依据上述定义,令d=观察距离,像素大小为p,解析度为difinition,那么视网膜屏应该满足:
p 小于等于 d*(3.14/180)*1/(2*60)=d*0.000145=d*1.45*10^(-4)
definition 等于 25.4mm/p
应用于iPhone4, 假定人眼距离屏幕500mm(一般人看手机距离),则:
p=500mm*1.45*10^(-4)=0.0725mm=72.5um
definition=25.4mm/0.0725mm=350 ppi
这个数值与iPhone4的326ppi比较接近了。换算回去,如果使用iPhone4的人的眼睛距离手机为537mm,则按照上述算法刚好为326ppi。
值得说明的是,上述计算针对的是:
(1)黑白周期变化。如果是彩色,人眼的分辨率会显著下降(感光细胞密度更低)。
(2)人眼视野的中心位置。如果偏离中心,分辨能力也会大幅下降。
(3)人的视觉能力是不同的。大部分人可能达不到上述计算依据的水平。
这样综合考虑下来,iPhone的视网膜显示算得上名副其实。
那么,这次的“New iPad”解析度下降(9.7英寸,2048×1536)到了264ppi,这个也称作视网膜屏。如果按照上述算法,使用者的眼睛距离屏幕应当是 663 mm。因为屏幕大了,不是把在手上看,人眼离得远一点,也是正常的,眼睛距离屏幕663mm也算在合理范围内。这样来看,这个新iPad称为视网膜屏也不为过。
[1] Display Interfaces - Fundamentals and Standards. Robert L. Myers. John Wiley & Sons, Ltd. 2002